产品展示

《新生育时代》新书分享会举行, 探讨当代女性生育抉择与母职困境

发布日期:2024-11-05 07:21    点击次数:103

随着出生率的下降,生育正从所谓的个人行为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作为生育主体的女性,她们为何选择“生”?又为何选择“不生”?阻碍女性生育的因素究竟是她们自己,还是整个社会环境?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社会学学者沈洋与蒋莱的新作《新生育时代》,聚焦于中国都市女性的生育抉择与母职困境,是一部立足于本土的性别著作。书中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不同代际女性的真实故事,涵盖了从70后到90后的女性群体。她们在生育、家庭与职业发展中的纠结与成长,展现了女性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多重角色和挑战。

分享会活动现场

近日,沈洋与蒋莱两位作者携新作《新生育时代》在北京进行新书分享,与随机波动主播傅适野、婚姻家庭研究专家杨菊华共同探讨当代中国女性的婚姻与生育问题。四位女性从书中内容出发,展开了一场关于生育选择与母职挑战的深入对话,既有个人在时代下的婚育体悟,又不失学理性的分析。

沈洋蒋莱著

北京贝贝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蒋莱谈到,书名中的“新”字反映了自2013年以来,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全面三孩的政策转变,这些变化对人们的生育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育龄女性也发生了代际上的变化。70后、80后女性是非常期待政策变化的,甚至有很多人是在等着政策的。而到了今天,这个育龄人口已经面向85后、90后了——人变了,所以新一代育龄女性是书中关注的对象。

作者沈洋补充说,新一代女性的生育理由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她们更倾向于深思熟虑后做出生育决策。例如,书中受访者选择生二孩的理由是为了让孩子有个伴,而不是出于传统的男孩偏好或养儿防老的观念。

杨菊华从社会学和女性主义的角度,对书中的分析表示赞赏,认为书中不仅展示了代际间的差异,还深刻洞察了婚姻生育现象。今天我们会想着生不生、生几个、什么时候生,这在过去可能从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变成了问题。在现代社会中,生育和婚姻已不再是理所当然的人生阶段,而是成为了需要慎重考虑的选择。另外,两位作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也把自己作为方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与研究并行,跟受访者、读者产生共情。

傅适野也认为对于现在的年轻女性来说,生育以及生育选择甚至是走进婚姻这件事可能已经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现象了。关于父母辈的生育选择,他们会认为没有别的选择。但是到了现在,生育成了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事情,仿佛生孩子和不生孩子的人生是两种人生。

对谈嘉宾还深入探讨了母职惩罚和性别税对现代女性生育选择的影响。母职惩罚这一概念在西方早已存在,而性别税则是杨菊华针对中国国情提出的概念。这些概念揭示了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因生育而面临的额外挑战。杨菊华指出,性别税的影响不仅限于母亲,所有女性在求职时都会面临性别带来的困境。她通过研究发现,多生育一个孩子会导致收入降低,这种影响不分性别,男性同样会因参与育儿而遭遇职场困境。蒋莱补充说,父职惩罚同样存在,但社会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沈洋则发现,随着二孩甚至三孩政策的开放,性别税对女性似乎有所加重,女性在招聘时受到的歧视似乎有所增加。

当成为母亲变成一种职场的“惩罚”时,女性的婚育观念也会受到影响。蒋莱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发现女大学生不少存在不婚不育的想法,而女博士生则表现出较大的婚育焦虑。她认为,这种焦虑可能源于年龄增长和家庭压力,以及完成婚育对求职的潜在好处。完成婚育的女博士在求职时可能会得到加分,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她们的婚育焦虑感。傅适野认为,这种现象恰恰反映出女性选择的有限性。尽管年轻女性可能在互联网上宣称坚决不要孩子,但她们内心知道总有一天可能会有孩子。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度实际上揭示了女性在生育选择上的困境。沈洋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更年轻一代的女性对婚恋的需求有所降低,一些女学生甚至考虑非婚生育,并得到了家庭的支持。这也反映出婚育年龄有可能会进一步推迟。

在探讨现代家庭中父职的新形态以及如何协调家庭角色时,书中发现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变化。蒋莱指出,尽管父职参与度在传统上一直较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观念和家庭动态正在发生变化。虽然制度上的支持可能不足(如996的工作制),但人们的观念在进步,父亲的参与度在逐渐增加。她通过书中的例子——两位全职爸爸的出现,说明了这一点。他们在家庭中承担了更多的育儿责任,这在几年前是难以想象的。爱意是和育儿的投入程度是相关联的,让男性带娃带得越多,他在某种程度上也会越来越爱小孩子。

沈洋分享了书中的一个案例——一位父亲从沉迷于游戏到部分参与家务和育儿,展现了父职参与的转变。她强调,父亲的角色不仅仅是经济支柱,还包括情感支持和家庭责任。另外,家庭是权力斗争的场所,对男性提出要求和推动他们改变是必要的,即使这可能伴随着冲突和斗争。杨菊华也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一现象。她认为,尽管中国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仍然存在,但随着女性在教育和职业上的成就,男性的角色也在逐渐转变。虽然男性完全进入家庭还需要时间,但越来越多的中产阶层男性开始参与育儿,这是一个积极的趋势。

傅适野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即社会对男性和女性角色的预期存在差异。她通过一个博主的例子说明了这一点。这位博主的丈夫在成为全职爸爸后,家庭内部和外部的反应截然不同(丈母娘难以接受男性在家)。这反映了社会对男性和女性角色的不同期待。另外,傅适野强调,家庭作为一个持续的战场,需要不断地斗争和协商,才能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几位嘉宾还探讨了生育和养育赋予女性的独特权利,并呼吁妇女友好型社会的建立。傅适野提到,养育的过程,其实要求大人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待世界的。因为相对于大人来说,孩子其实教会我们从弱者的角度去看待世界。而大部分情况下,女性比男性有更好的共情能力。也许是因为在照料过程中,女性总是需要从弱者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他人的处境和困难,这让她们获得了更多的共情。而男性由于在生与育过程中参与较少,往往缺乏理解弱者的视角。

蒋莱表示,她原本研究女性领导力,发现女性作为领导者时,往往能减少冲突和战争,更注重协商和寻求共识。这可能与女性数千年来的基因内在的照料者角色和站在弱者角度的视角有关。因此,她不认为女性是一个弱势标签,相反,它带来的是权利、独特的体验,甚至可能是更强的能力。同时,当社会提倡生育友好、儿童友好等标签时,我们也应该提倡妇女友好,这样女性才能更敢于生育,没有后顾之忧,并且能够平衡生育者角色和职场角色。这是性别平等的文化诉求,也是促进社会更加平等和谐的追求。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记者曲鹏)



上一篇:深圳长租公寓租赁, 我的求职与安居经历!

下一篇:没有了